-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让玉米和大豆从“冤家”成“邻居”四川农业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于是,到了七八月份,在不少田地里将看到一个特别的风景。绿油油的玉米和大豆整齐地带状排列着,玉米秆高耸挺拔、大豆苗茁壮成长,远远望去,如同一对“最萌身高差”。不仅造
于是,到了七八月份,在不少田地里将看到一个特别的风景。绿油油的玉米和大豆整齐地带状排列着,玉米秆高耸挺拔、大豆苗茁壮成长,远远望去,如同一对“最萌身高差”。不仅造型独特,也寄托着这片土地对丰收的期望。
“其中,行比配置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杨文钰告诉记者,玉米和大豆是高秆和矮秆的搭配,要尽可能提升玉米的优势、降低大豆的劣势。具体如何搭配,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2行玉米与3行大豆、4行大豆、5行大豆等进行搭配,我们都实验过。在部分地区,玉米与大豆的最大行比配置可达到2:6,也就是2行玉米+6行大豆。”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如果按照每亩单产100公斤大豆计算,一年下来,全国将“白捡”7亿多公斤大豆。根据规划,力争今年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00万亩,将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粮田里的“最萌身高差”
这是二十几年来,杨文钰教授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时值七月,暑意盎然。在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一块农田里,翠绿的玉米秆已高过人头,两行玉米带之间,一垄垄大豆苗长势正旺。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实习生 谭晰月
秘密藏在两行玉米中间。杨文钰教授告诉记者,同一块田地,与净种玉米相比,种植了大豆后,玉米的种植面积的确减少了,但数量并没有减少。
可当他去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技术时,经常有农民持怀疑态度。有人直接发问:田地里种了那么多大豆后,玉米咋还不减产呢?
杨文钰(右一)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摄影:刘跃华
杨文钰(右一)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摄影:刘跃华
“如何复合种植呢?通俗地来说,玉米是3月底4月初播种,大豆是6月上旬播种,他们会共同经历一个生长期,实现2行玉米与2-4行大豆交替复合种植。”杨文钰告诉记者,以前农民种了大豆就种不了玉米,种了玉米就种不了大豆。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能够实现玉米不减产、能稳产,同时又多收一季大豆,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
可无论大豆行数如何变化,玉米始终保持着两行不变。这是因为,农作物存在“边行效应”,大田边行上的作物生长发育较内部各行更好。保持两行玉米不变,这样一来,所有玉米都有了边行优势,中下部叶片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这也不意味着,玉米带与玉米带的距离越远越好。杨文钰说,两行玉米与两行玉米的距离在1.6米-2.6米最合适,具体要根据种植的地区来定。
倾心研究二十多年,杨文钰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说,希望能在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的示范样板,让农民看到实惠,尽快加入进来,共同实现增产、增收的梦想。
经过反复地实验、研究,杨文钰和团队成员逐渐找到了玉米与大豆共生的“最佳位置”。
早在2007年,眉山便开始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的研究团队,在仁寿县建立试验田,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这项技术,也是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攻关的成果。经过多年探索,这项“四川造”技术已从实验基地逐步走向老百姓的庄稼地里,让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老百姓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今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作为研究该技术二十余年的资深专家,杨文钰和团队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在当地培训、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000年开始,我们针对四川盆地丘陵旱地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了‘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根据四川的实际种植情况,2008年开始,杨文钰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玉米-大豆间套作二熟模式上,也就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同一片田地里,如何让玉米和大豆从“冤家”变成和睦相处的“邻居”?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还面临哪些问题?7月初,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听他讲述,如何科学搭配玉米与大豆,让它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实现丰收。
大豆与玉米套种,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农作物种在一起。“这里面有大学问。”杨文钰说,要让它们成为和谐相处的“邻居”,要考虑品种、行比配置、密度、施肥等多方面的因素。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zonghexinwen/2022/072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