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王毓瑚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农史动态王毓瑚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农业大学举行(本刊讯)1990年11月20日,陈道教授、张仲葛教授、书国农史学会秘书长昌平编审、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研究员

农史动态王毓瑚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农业大学举行(本刊讯)1990年11月20日,陈道教授、张仲葛教授、书国农史学会秘书长昌平编审、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研究员彭治富、王潮生、闵宗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李根幡、《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王永厚主编等北京农业大学校内外11个单位40余位学者,冒着凛洌的寒风,应邀来到新落成的图书馆报告厅,参加纪念王毓瑚教授逝世10周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王毓瑚教授是我国著名农史学家,1907年出生于河北高阳,l980年病逝于北京。他早年曾赴德、法留学,专攻经济思想史。回国后,历任河北法商学院、西北农学院讲师,国立编译馆编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教学和农史研究工作,曾长期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学术著、译30余种。与会者对王毓瑚教授在经济思想史、特别是在整理校注农书,推进农业经济史、农业技术史研究、肇端农史的比较研究和世界农业史的研究等方面的功业,作了很高的评价。王毓瑚教授早期《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理》等论著,于经济史方面,多所建树,当H,j-目p受到治秦汉史的学者们的称道。王毓瑚教授后期撰着的中国农史文论.不仅发扬先贤在农学方面的成就,且多注意致力于实用。近代黄河后套开垦、历史上农区向北的扩展、土地利用、农田水利诸论,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关于中国畜牧的历史演进与j平论,他是在辑录大量素材,编写《中国畜牧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的基础上才形成结论性的认识的。他的见解受到治畜牧史、农电学者们的重视。在中国农学思想史框架的构建中,王毓瑚先生充分肯定了中国农学传统的作用,在归结出精耕细作和物候是其两大支柱的前提下,又把观察的角度拓至世界农史领域。1977年以后,他极力主张根据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力量的条件,开展世界农业史和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这是把他所长的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多种研究探索农书文献、农史心得有机结合,把学科向前推展的契机。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他给农史比较研究方法以极大的重视。在法国巴黎格林琼国立农学院比较农业教授马佐耶《作为开发自然界的农作制——其演进与分化》著名论文1976年刊行一年后,王毓瑚教授即将其译述、印制供给国内同行学者参考,在70年代的农史领域,这可能是介绍、汲取、参用欧美专业同行学术成果的最快速度。王毓瑚教授对农史界涌现出的新事物非常关注。他对江西博物馆1978年创办的农业科技史展览评价很高。中国农业展览馆1979年筹办中国农业科技史展览,到王毓瑚先生处征求意见,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说:“筹办古代农业科技史展览很有必要,是我多年盼望的一件大好事。将我国农业历史通过形象加以展出,即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又是对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筹办展览收集农业方面的古籍文献、图片、文物和旧式农具(这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机械化了,这些东西就难收集了)等。不仅陈列,而且还要研究一逐步向农业博物馆的方向发展。这是保存国家文化,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1983年中国农展馆为筹办农业博物馆给上级的报告中引用了王毓瑚教授1979年上述谈话。至今,农业博物馆的同志仍深铭王毓瑚教授的话语。1980——1990年10年间,王毓瑚教授酌学生、助手们继承、发展着他所开拓的学术业务领域。北京农业大学在比较农业史、外国农业史、中国农学思想史、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史、世界农学思想史、栽培植物起源等有关领域已刊行论著约30篇册。农史硕士研究生已毕业7人,比较农业史等研究生课已开10多门。一座J.2万平米的现代型图书馆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转。、IE务人员撰写的农书文献和农业图书情报学科的论文已刊行近40篇。同志们深情地回顾了王毓瑚教授生前的工作和教诲。他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历尽坎坷而初衷不改的学者风范,深为后学者景仰。大家认为,纪念王毓瑚教授,就是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加强农史研究。大家还吁请学校及各方多加支持.筹集资金,为整理出版王毓瑚教授的书稿和其他学者农史研究方面的著述提供条件。纪念会由北京农业大学农经学院、农经研究所、图书馆联合举办.李青山副校长到会并讲了话。(乐丁)·388·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0/1111/449.html



上一篇:海峡两岸学者弘扬中兽医学术
下一篇:悼念著名的兽医药理学家申葆和教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