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投[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征[09/07]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09/07]
农业院校应用型传媒类特色专业建设——以青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目前,综合性大学以及农林、师范、理工、财经等院校大多设立了传媒类相关专业,各个院校也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优势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为
目前,综合性大学以及农林、师范、理工、财经等院校大多设立了传媒类相关专业,各个院校也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优势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为例回顾其三十余年的传媒实践及专业建设历程。 应用电视媒体,专注农业科技传播 1983年,莱阳农学院(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设立电教室,定位于拍摄农业科教片。先后拍摄了500余部农业教学片与科教电视片,内容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作品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教影视创作政府奖34项,14部获农业部、广电总局共同颁发的“神农奖”,5部获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科蕾奖”,7部获得农业部颁发的“金穗奖”。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保存与检索的方便,2006年后学院陆续将前期积累的农业科教片及原始素材做了数字化处理,教师可以利用检索平台迅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影像素材应用于专业教学与科研。 建设数字资源库,服务农业信息化 2000年以后,我们在拍摄农业科教片的同时,开始了数字媒体教学资源库及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先后设计开发了《植物保护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植物病虫害案例库、青岛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等。其中,《植物保护基础》多媒体基础教学软件包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青岛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建立了在线的植物病虫害案例库、在线专家库等重要的资源库,可通过手机即时上传病虫害照片入库比对、联系在线专家进行咨询等。 数字资源库建设阶段是青岛农业大学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做出的针对性调整,为涉农专业教学服务,为“三农”发展服务,也为传媒人才培养积累了独特的优势。 培养涉农传媒人才,服务“三农” 2003年,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传播学院,设传播学专业。根据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学院将传播学专业方向定位为“影视和网络传播”,并围绕农业科学与技术的传播形成了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农业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② 2004至2006年,学院又陆续增设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告学三个专业,专业设置、教师队伍逐步趋于稳定,进入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完善阶段。 建设应用型特色专业,培养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工程师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学院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和方式,通过反复考察、论证,将“艺术工程师”定为学院影视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明确,人才特色更加鲜明。2012年,学院“农业院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项目获得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创新项目。这一项目重点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以及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两方面。 (一)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根据业界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模块。通过产业调研,学院明确了业界对各个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对应地构建了各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时间提前、比重加大,加大实验实践课程比重。专业课特别是骨干核心课程比重加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影视传媒产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的先后顺序、搭配方式。 (二)搭建“项目实训+双师指导+竞赛驱动”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1.工作室项目实训。学院全力支持师生联合组成工作室,学院提供办公地点和创作设备。在工作室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落脚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创作流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优秀工作室脱颖而出,一大批优秀获奖作品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拥有微电影工作室、动画创作工作室、SoLoMo新媒体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 近几年,学院形成了工作室实训平台与基础实验室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低年级的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依托基础实验室完成;工作室平台则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以参与项目替代学分或选修顶点课程等,以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锻炼学生的综合传媒技能与素养。也会根据工作室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如三维动画工作室尝试邀请动画创作一线的工程师为学生开设“动画特训班”的模式,以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为案例进行讲解实训,锻炼学生整合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工作室项目的校内实训模式能很好地将教学与创作相结合,对学生整合各项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工作室制以来,学生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屡次获得“金鹰奖”“美猴奖”“泰山文艺奖”等多个重量级奖励。 2.双师指导。学院要求毕业创作指导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即专业教师要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产业界的联系,大力支持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产业界创作项目。 3.竞赛驱动。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省级、国家级的评比舞台上,通过竞赛寻找差距与不足,同时也通过竞赛寻找自信与优势,带动学生瞄准较高的目标展开创作、锻炼自己。在推出学生作品参加各类大赛的同时,学校和学院还积极承办赛事活动。学生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泰山文艺奖”等评比中屡创佳绩。这些影视传媒类节会、赛事活动加强了师生和影视传媒企业的联系、交流,激发了师生的创作热情,也为传媒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4.创建“毕业作品展评+毕业论文答辩”的综合性毕业评价方式。学生的毕业环节由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作品创作、毕业作品展览、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答辩六部分组成,突出毕业作品创作,增加了毕业创作的时间;进行了毕业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的修改完善,突出能力为先的评价标准。探索实行“毕业作品精品工程”建设,学院和指导教师加大投入,对学生的毕业作品进行精品培养。毕业作品展出形式不断创新,如“走红毯的电影节模式”“邀请招聘企业参加的展销会模式”,被媒体广泛报道,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质量和创作热情。 【本文为青岛农业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基于项目的媒介融合实验课程建设”(编号:SYJK15-01)、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校园媒体培养传媒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JG)成果】 注释: ①②李明国:《耕耘——青岛农业大学百名教授风采录》,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76~580页 (高欣峰: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实验师;赵晓春: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nnydxxb.cn/qikandaodu/2020/1021/391.html